今年是中國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之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新一屆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著力深化改革開放,有效引導市場預期,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有升、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三季度GDP增長7.8%,比二季度回升0.3個百分點。預計全年增長達到7.6%左右;物價上漲整體溫和,全年漲幅在2.8%左右。總體上看,經濟運行處在預期合理區間,年度目標能夠如期實現。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為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隨著三中全會以后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將更有望得以實現,也必將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同時,也應看到,除國際經濟整體復蘇緩慢、不可預測風險因素諸多外,中國經濟的回升基礎并不穩固,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風險因素較多。
首先,資金配置扭曲,價格上升。貨幣供應量增速明顯高于GDP名義增速,社會融資規模快速擴張。但是,金融系統資源錯配、期限錯配等問題突出,資金鏈條不斷加長,對央行的流動性政策越來越敏感,資金價格攀上新臺階。房地產泡沫和隱形政府擔保,支持貨幣信貸的快速擴張,大量新增資金被直接或間接配置到房地產、基礎設施等領域,今年前9個月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高達55.8%,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講,擠出了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其次,房地產市場趨勢性分化,風險進一步積累。經過近年來的迅猛發展,房地產市場區域格局發生了趨勢性變化。三四線城市呈現住房和土地供給“雙松”狀態。由于住房供給持續增加,人口集聚速度趨緩,三四線城市開始出現供大于求局面。但在現行財政框架下,為了推動市政建設和維持財政平衡,政府仍繼續供應土地,導致住房供求關系更加寬松,一些城市開始出現房價下跌泡沫破裂跡象。與此相反,一二線城市則呈現住房與土地供給“雙緊”狀態。由于就業吸納能力提高和公共服務較為完善,城市規模仍處于持續擴張狀態,剛性需求旺盛,但這些城市住房用地占比偏低,土地和住房供給相對不足,價格上漲壓力較大,導致泡沫進一步膨脹。這實際上已成為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最不可預測的風險點。
第三,產能過剩嚴重,調整緩慢。根據中心對3545家企業所在行業產能過剩情況的調查,71%的企業認為目前產能過剩“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截至目前,企業設備利用率僅72%,比去年低0.7個百分點。同時,產能過剩呈現行業面廣、絕對過剩程度高等特點。由于地方保護和缺乏有效退出機制,過剩產能調整進展緩慢。67.7%的企業認為,要消化目前的過剩產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僅從三季度工業用電量的變化可窺斑見豹,略見端倪:7—9月分別為3609千瓦時、3509千瓦時和3003千瓦時,這種工業用電量逐月下降的趨勢究竟多大程度反映經濟深層次的問題,值得觀察,值得擔憂。
第四,出口競爭力有所下降,國際市場份額縮減。自2011年起,中國貿易占全球貿易的比重,開始低于GDP占全球的比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在2011年和2012年連續下降。在國內完成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在2012年出現十多年以來的首次下降。今年來依然延續了這種態勢。尤其是9月份出口同比呈現負增長,值得高度關注。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升值2.5%左右,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仍可能對美元緩慢升值,而與中國形成競爭關系的其他國家的本幣大多保持弱勢,將繼續削弱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上述結構性矛盾和風險因素的存在,既是當前中國經濟穩定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同時也為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指明了方向。今后一段時間,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是保持經濟運行的基本穩定、守住風險底線,堅持宏觀政策穩定、微觀政策放活、社會政策托底的總體思路,穩中求進和以穩促進相結合,在維持總需求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種矛盾與風險。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區域性中小銀行,優化資源配置,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重視房地產市場的區域分化態勢,加強分類指導,減少一刀切政策,提高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鼓勵優勢企業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健全落后企業退出機制,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努力培育新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
展望2014年,世界經濟仍處于危機后的恢復期,總體態勢趨于穩定。歐洲經濟走出衰退將增強全球經濟的增長動力,但需要高度關注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對美國經濟復蘇的影響和對新興經濟體的沖擊。預計2014年全球經濟增速將略高于今年,中國出口增長將小幅改善。在居民消費升級、政府增加民生支出等帶動下,文化體育、商務服務、節能環保、批發零售等產業投資有望繼續高增長。
但相對于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傳統制造業,成長性行業對投資穩定增長的支撐作用尚不足,預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略有下降。信息、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消費熱點不斷涌現,高端餐飲娛樂場所有望積極面向市場轉型,消費結構逐步改善。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略有上升。綜合上述分析,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達到略高于7%的水平,這將有利于為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創造相對寬松的宏觀環境。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具備持續、健康發展的多種有利條件。比如,隨著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紅利必將更大程度釋放,人口數量紅利向質量紅利轉變,復雜程度較高、人力資本密集的行業孕育著新優勢;城市化與信息化、綠色、低碳等新趨勢相結合,能釋放出產業升級的新動力;住、行主導的居民消費升級將持續推進,服務消費發展潛力巨大;全球化深入發展,一批人口眾多的國家正在積極推進工業化,將為中國發展提供新的機遇;等等。據中心課題組預測,在2020年前,中國GDP年均增長仍可保持7%左右。按照這一發展速度,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 “到2020年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雙翻番’”的目標可以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有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