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走出的新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道路在當代的集中體現。中國道路不但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更具有深刻的時代必然性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是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強之路、共贏之路、創新之路。
自強之路:對歷史方位的清醒認知
馬克思曾經講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國情就是這樣一種既定的條件。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發展程度都是不可選的、是既定的,甚至是特定的。
黨的十八大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而不能從主觀愿望出發,不能從這樣那樣的不符合國情的教條和模式出發。中國道路就是在對中國社會歷史方位清醒認知的基礎上,對這一最大國情的認真遵循。
中國道路走到今天,我國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項事業有了很大進步。但總的說來,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發展依然是第一要務,是硬道理。堅持中國道路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著力消除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對生產力的羈絆;就是要調動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營造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氛圍和環境,在保證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時,促進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就是要在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同時,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趕上并超過西方發達國家。自強之路、趕超之路意味著中國道路不是對西方模式的“移植”與“克隆”,而是對西方發展范式的突破與超越。
也許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通往羅馬的路是一定到不了香格里拉的。實現中國夢只能走“中國道路”。現代西方社會發展道路是在其幾百年的資本主義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背后有著上千年的西方文化滋養,有著近百年的海外殖民掠奪“資本”。面對這樣的發展道路,中國學不來,不能學,也沒有資本去學。毛澤東曾經指出:“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結果“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在西方范式內發展,中國可能會有小的進展,但難有大的作為。只有跳出西方模式的三界外,不在西方發展的五行中,才能真正地“超英趕美”。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特色”不是一種借口,不是一時權宜,而是始終必須,永遠必然。
共贏之路:對時代主題的深刻洞察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社會結構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人類社會的行為模式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樣態。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
中國道路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堅持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堅持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等,正是對時代潮流的自覺順應,對時代主題的深刻洞察。所以黨的十八大再一次重申“和平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奉行和平發展的中國道路構建的是一種 “新型國際關系”,其核心就是習近平主席指出的“三個共享”:各國和各國人民應“共享尊嚴”,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因為“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各國和各國人民應“共享發展成果”,世界長期發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批國家卻長期貧窮落后的基礎上;各國和各國人民應“共享安全保障”,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安全威脅,單打獨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體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選擇。
主張合作共贏的中國道路倡導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讓中國與世界分享“和平發展紅利”,增進人類共同利益。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中指出的,“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里,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老框框內。”
這些年來西方社會的一些人總擔心中國強大了會對世界構成威脅,這樣的疑慮是源于他們在西方文明范式下認識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確實,當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插上帝國的旗幟,并以女王的名義宣布占領;英國蒸汽機革命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拓展海外殖民地。但是,與哥倫布大體同期稍早的中國鄭和七下西洋,比哥倫布還多三次,可所到之處播撒的是和平的種子,送去的是文明的善意,傳播的是文化的光輝。不同文明的熏習下是不同的行為模式與不同的價值評判,一個以和平和諧為基本價值理念的文明,在歷史上是和平善良的,在今天、在未來同樣也是和平善良的。
習近平主席在與美國總統奧巴馬莊園會晤時指出,中國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這個論斷也是對中國道路開放性與包容性的闡釋。中國道路以其文明的邏輯告訴世界一個道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自由發展是一切國家、一切民族自由發展的前提。歷史并沒有終結,人類社會并不是只有資本主義一條現成的路,還有很多更有前途的新路有待人們去開辟;人類的價值從來不是單一的,五彩繽紛的價值爭奇斗艷共存共生才是人類社會本來和應該的價值圖景。
創新之路:對莊嚴使命的自覺擔當
關于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雖然早已經破題但遠未結題。完成使命、兌現承諾,必須勇于實踐、勇于變革、勇于創新。中國道路是一條創新之路。
中國道路是不斷用新思想、新做法、新實踐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開放創新之路。三十多年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路就是一條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創新之路。中國道路以創新的精神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問題,通過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問題,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用寬廣的視野和科學的方法鍛造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 這一重大問題,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國道路是探索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辯證統一的創新之路。社會實踐不可能脫離開理論邏輯,但理論邏輯畢竟不能等同于現實的社會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要面對這一問題并作出自己創新性的解答。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經指出,社會主義新社會,“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鄧小平同志也多次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做過深入探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更是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八項基本要求。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違背這些基本原則,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通過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義,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等一系列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走出了一條把理論原則變為真實社會狀態的現實路徑,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扎根于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
中國道路是破解人類社會發展共同難題、實現中國與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文明新路。近四百年來傳統工業文明實現了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物質大豐富、經濟大繁榮,但也給人類頭上懸起了一柄空氣污染、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達摩克利斯劍。人類社會不能不發展,但又不能這樣飲鴆止渴的發展,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作為中國道路重要內容之一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把中華文明中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與西方工業文明有機結合創造性轉換后形成的一種新型文明樣態,把發展工業與保護生態有機結合起來,走又好又快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為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走出一條文明新路。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道路為世界不僅貢獻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還貢獻一種新的文明形態。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