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增長形勢與地位變化
——實體經濟增長停滯態勢仍在持續
20世紀60到80年代是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時期。日本在其間的三個十年GDP年均實際增長率分別達到10.2%、4.4%和4.6%,人均GDP提高到2萬美元以上;成功跨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但在80年代積累的巨大經濟泡沫破滅之后,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20多年中,日本陷入了長期持續的經濟低迷,被稱之為“失去的二十年”。統計顯示1991—2011年,日本的實際年均經濟增長率僅為0.9%;其中1991—2000年、2001—2010年期間分別為1.1%和0.8%。由于其間伴隨著長期持續的通貨緊縮,以日元現價計算的GDP二十年中幾乎沒有變化,累計增長僅為5.8%。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近20多年來,在發達經濟體中,日本的實際增長率是最低的。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日本的經濟衰退程度遠大于全球平均水平和主要發達國家,盡管2010年的反彈較為強勁,但進入2011年后,由于“311”東日本大地震以及由此帶來的海嘯、核泄漏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遭受重創,全年再度出現負增長。2012年,日本經濟存在“災后重建”需求拉動的利好因素,一季度,GDP實現連續第3個季度環比增長,實際增長率達到5.7%的較高水平。但是由于歐債危機和全球經濟放緩、非法“購買”釣魚島事件嚴重損害了中日經濟關系等因素的影響,二至三季度出現連續兩個季度的環比下降,尤其是三季度下降幅度高達3.5%,與貨物和服務出口下降18.9%有著直接的關系。四季度日本經濟增長速度為0.2%;全年僅達到2%的較低水平。
——失去了全球第二經濟大國地位
在經濟快速增長階段,日本的經濟總量不斷上升,全球經濟大國的地位基本確立。按照當年價格計算,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1972年達到3130億美元,首次超過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并將這一位置一直保持到2009年。2011年日本的GDP占全球比重達到8.39%,比1960年提高了5.13個百分點,在發達國家中仍然居第二位,但已經低于中國2個百分點。1993—1995年期間按照現價美元計算的日本GDP,占全球比重曾經上升到18%左右的歷史最高水平,主要受日元對美元大幅度升值因素的影響。
日本經濟的主要優勢
——節能環保技術居全球領先水平
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能源和主要礦產資源基本上依賴于進口。根據世界銀行統計,1990年日本能源凈進口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高達82.9%,以后基本保持在80%以上的水平。尤其是從2011年來看,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居首位。出于能源供給穩定和環保需要,日本曾大力發展核電站,2010年之前,核電成為十分重要的電力供給來源,最高時占到全部電力消費量的30%以上;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消耗相當于全部能源消耗總量的近兩成。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泄漏事故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核污染。受其影響,日本臨時關閉了所有核電站進行技術和安全性評估,不得不大量進口化石燃料彌補能源供給缺口,導致當年電力供給緊張、貿易順差急劇減少和可再生及核電能源比重顯著下降等嚴重后果。由于這一原因,2011年日本的能源凈進口依存度比2010年明顯提高,今后日本的能源凈進口依存度存在繼續上升的可能性。
在對外能源依存度較高的背景下,國內經濟發展容易受到國際能源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波動的影響。先后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初的兩次全球石油危機,曾經對當時的日本經濟造成了巨大打擊,帶來了大批企業倒閉、生產停滯、失業率急劇上升、物價暴漲的嚴重后果。慘痛教訓和維護生產穩定、適應國內嚴格環保標準的需要形成倒逼機制,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企業普遍開展了節能和環保技術研發和生產轉型,使得國內生產的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日本企業開始擁有全球領先的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2011年日本的能源強度,即單位GDP(以2005年不變價PPP美元計算)能源消耗量(千克石油當量),分別比1990年、2000年降低了12.7%和17.4%;比2010年降低了7.1%。同期,日本人均能源消費量比2000年、2010年分別減少了12.5%和8.2%。
從國際比較來看,在主要發達國家中,英國和意大利的能源強度、人均能源消耗量低于日本,這和兩國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明顯低于日本等產業結構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德國的能源效率與日本相近,美國、法國、澳大利亞、韓國的兩項指標普遍高于日本。其中美國的能源強度、人均能源消耗量分別比日本高出四成和一倍。日本的節能效率和技術在全球居領先水平。
——國內制造業仍然具有較強競爭優勢
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已經進入了后工業化階段,制造業在全部經濟中的份額明顯低于服務業。但是,日本為了長期保持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和穩定就業的需要,堅持制造業立國的發展戰略,為制造業企業創造了較好的政策與創新環境。在90年代以來整體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制造業實現了相對較好的發展態勢。1991—2011年的20年中,日本經濟年均實際增長速度僅為0.9%,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屬于最低水平。但是,同期制造業的年均實際增長速度略高于GDP,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居偏上水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跨國公司的海外產業轉移明顯加快。受其影響,新興經濟體的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發達國家制造業普遍面臨較大競爭壓力,增長明顯放緩。從實際增長態勢來看,日本的制造業因此受到的沖擊小于其他發達國家。統計顯示,日本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10年仍然達到19.5%,與德國十分接近,但明顯高于美國等其他主要發達國家。
日本保持了機械設備制造大國地位。機械設備制造業是日本制造業中的主導產業,保持了較強國際實力。2011年全球主要商品貿易統計顯示,日本的運輸設備、普通機械、精密機械和電氣機械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保持在6%—11%之間,其中半導體制造設備、機床、數碼相機等出口商品占全球份額超過20%以上。明顯高于制造業商品4.6%的平均比重。食品、紡織品、雜項制品和礦物燃料等資源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產品在全球同類商品出口中的比重很低。
日本制造業在全球零部件供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汽車和IT產品的核心技術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等產業鏈上游生產環節,主要被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所控制。日本半導體、集成電路、汽車零部件等出口商品普遍占世界同類商品貿易量的一成左右,在全球汽車、IT零部件供應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之后,由于大批日本企業暫時停產,曾經對相關產業的全球供應鏈造成沖擊。日本制造業的海外產業轉移主要集中在一些加工組裝等中下游生產環節和非關鍵技術領域,這種模式有利于利用投資目的地的勞動力及其市場優勢,提高最終產業的市場占有率,同時可以帶動國內零部件出口,長期保持關鍵技術的領先地位。
——日本跨國投資企業為本國經濟發展做出較大貢獻
日本企業有效發揮資本和技術優勢,不斷加快海外產業轉移,形成了覆蓋全球的生產和營銷網絡,對于培育本國的跨國企業,充分利用海外的勞動和市場資源,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本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帶動零部件和設備出口產生了巨大影響。除此之外,日本企業海外直接投資還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積極作用。
跨國投資為日本提供了能源和重要資源的供給保障。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十分匱乏的國家,許多重要資源主要依賴于進口。通過對能源、礦產資源項目投資,獲得必要的開發權益和產品銷售份額,對于穩定資源供給,獲得一定的定價權,并在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背景下利用買家和賣家的利益對沖機制保障商業利益具有積極作用。2010年日本海外礦業投資存量達到4.3萬億日元,占全部投資存量的6.3%。和2005年比,日本的礦業直接投資存量增長了3.7倍;占比也上升了4.3個百分點。說明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能源和礦產資源價格的不斷上漲和爭奪開發權的競爭進一步激化,日本企業明顯加大了海外投資礦產資源的力度。
培育跨國企業促進了日本的國民收入增長。在境外投資企業的經營收益是一個國家海外凈要素所得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入國民收入統計。國民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相比,和本國國民福祉之間的關聯更為直接。作為對外直接投資大國,日本的海外企業創造了大量利潤,為提高日本國民收入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日本的國民收入統計,1991—2011年期間,日本的海外企業直接投資收益累計達32.83萬億日元,占國民總收入的0.33%,相當于現價計算GDP的0.45%。在同期名義GDP年均增長速度僅為0.3%的背景下,這一比例對日本國民收入增長的積極作用是不容忽略的。隨著海外投資企業的大量增加,日本直接投資收益規模不斷擴大。2001—2010年期間,凈收益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比1991—2000年期間上升了0.44個百分點。2007年以后,這一比重已經提高到1%左右。
對外直接投資促進了日本的國際收支平衡。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長期保持凈流出趨勢,成為資本收支長期逆差的主要來源之一。這對于降低經常收支長期順差帶來的國際收支失衡壓力產生了重要作用。1991—2011年期間,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達到82.6萬億日元,相當于資本收支累計逆差額的43.2%,并抵消了27.3%的經常項目順差。同期,經常項目順差大約有三成轉化為新增外匯儲備。如果沒有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的作用,外匯儲備可能在原有基礎上再增加88%左右,會進一步加大日元升值壓力,超出了日本穩定貨幣政策及其日元匯率的承受能力。從不同階段來看,2000—2010年期間,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在平衡國際收支方面的積極作用更為明顯,日元匯率與其他時期相比也較為穩定。
日本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日趨嚴重的財政赤字和主權債務負擔
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為了擺脫通貨緊縮和經濟低迷的困擾,不斷推出經濟刺激計劃,長期實施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但是在貨幣政策由于“流動性陷阱”嚴重失效的條件下,擴大公共投資、減稅等擴張性財政政策成為刺激經濟復蘇的主要手段。更為重要的是,實體經濟增長停滯帶來的財稅減收,進一步加劇了財政困難。日本的財政赤字規模持續擴大,主權債務負擔迅速上升,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最高水平。統計顯示,日本2012年的財政赤字相當于GDP的10.1%,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也超過了220%。
——持續的日元升值和通貨緊縮加大實體經濟下行壓力
出口是拉動日本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持續的日元升值會削弱日本的出口競爭力,加大經濟下行壓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出口波動與日元匯率變化存在一定因果關系,也對經濟增長形勢產生了直接影響。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的4年中,由于美元走低等因素的影響,日元持續升值,從2007年1美元兌117.8日元,提高到2011年的79.8日元,累計升值幅度達47.6%。在國際市場需求收縮的背景下,進一步加大了日本出口增長的難度和經濟困難。日本海關統計顯示,同期按日元計算的出口增長率除2010年之外,每年都是負增長。2012年,日元匯率較上年貶值3%左右,但仍然高于2008年達20%以上;同年1—11月日本的出口下降1.5%;其中從6月起出現連續6個月的負增長。
通貨緊縮是日本經濟面臨的嚴峻考驗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后,通貨緊縮成為長期困擾日本經濟的一個嚴重問題。在通貨緊縮條件下,由于市場價格水平持續低迷、甚至下降,資產和產品銷售價值不斷縮水,投資者和生產企業的市場收益預期偏低,缺乏投資和生產擴張動力,將導致社會投資趨冷和國內生產下降。因此,物價水平持續下降對實體經濟增長環境同樣具有較大危害性。1994—2011年期間,日本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只有2年出現過略高于1%的上漲,6年上漲幅度低于1%;下降的年度則多達10個。尤其是從2009年起連續3年出現物價負增長,市場需求低迷的嚴峻形勢可見一斑。
——能源戰略調整面臨艱難選擇
長期以來日本的能源主要依賴于進口,為了加強能源供給保障、提高清潔能源利用率,大力發展核電曾經是日本能源戰略的主要目標之一。核電在全部電力供給中的比重最高時已經上升到30%。但2011年的強烈地震以及海嘯引發的福島核泄漏災難,嚴重動搖了日本發展核電的信心,在日本政府首先暫停全國核反應堆運轉之后,朝野開始圍繞今后核電的存留問題開展大討論,80%左右的人贊成到2020年徹底關閉所有的核電設施,企業界則提出了逐步減少、最終保留部分設施的建議。如果日本政府最終作出完全停止使用核電的決定,為了彌補巨大的電力缺口,不得不擴大火力發電規模、大量消耗化石燃料。這將給日本的能源進口和節能減排帶來巨大壓力。如何調整能源戰略已經成為日本政府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人口總量下降和人口老齡化趨勢壓低潛在經濟增長水平
由于長期低出生率帶來的影響,日本已經進入了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時代。2011年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到23%,高居世界各國之首。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的預測,50年后,日本的人口老齡化將達到40%。另一方面,日本的總人口從2007年開始出現下降,2048年人口數量將會首次跌破1億。根據日本總務省公布的數據,從1996年起,15歲到64歲的勞動年齡段人口數量已經開始下降,預計2060年,將減少到總人口一半左右(4400萬人)。隨著這一進程逐漸加快,工作年齡的人口撫養負擔將明顯上升,勞動力供給難以為繼,社會勞動生產率下降壓力逐步加大,嚴重制約日本的經濟社會發展。
日本的經濟增長目標與前景展望
2012年12月日本自民黨重新上臺后,提出了今后10年的日本經濟增長目標。主要內容是:在2010—2020年期間,使日本經濟年均名義增長率達到3%、實際增長率達到2%以上;失業率降低到3%以下;消費者物價指數保持1%左右的水平。
日本的中長期經濟增長目標明顯高于過去20年的實際增長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20年中,實際經濟增長率超過2%的年度只有4個,分別是1996年、2000年、2007年和2010年。其中2010年是在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上年度經濟下降5.5%的背景下出現的反彈現象,并不具有普遍意義。其他3個年度都是在日元貶值,出口大幅度增長的條件下依靠外需增長,尤其是來自中國的需求增長帶動的。但是在當前日本制造業海外產業轉移進一步加快、產業空洞化日趨深化的條件下,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中長期來看,日本制造業發展前景并不令人樂觀。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大地震帶來的核泄漏事件,導致了日本對核電安全性的擔心,并著手調整能源政策,降低對核電的依賴,日本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普遍對未來電力供給的穩定性感到擔憂;二是地震導致的供應鏈斷裂給許多企業的全球生產體系造成較大沖擊。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權威機構已做出日本東海地區進入地震活躍期的預報,企業調整產業布局以確保供應鏈安全穩定的意向加強;三是日本已經推出到2050年碳排放減半的目標,制造業企業的國內生產碳排放將因此受到嚴格限制,成本也會明顯上升,日本國內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面臨巨大挑戰;四是近年來日本制造產品面臨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產品的巨大競爭壓力。如韓國公司生產的轎車在歐美市場的份額已經逼近甚至超過日系汽車;日本的索尼、松下、日立、夏普等大型IT企業由于韓國企業IT產品的沖擊,近年來普遍陷入嚴重虧損的困局。日本企業越來越深刻認識到,如果不能通過全球布局調整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將會面臨日趨嚴峻的生存危機。由于上述原因,日本企業加快了海外轉移步伐。根據日本財務省統計,2011年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金額比上年增長了50.2%;海外投資凈流出額擴大了84.6%。其中對中國凈流出同比增長了61.5%,而且都是從2011年3月份起開始出現大幅度增長,大地震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今后日本制造業對外投資仍然存在繼續保持一定增長勢頭的可能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經濟趨勢與格局”課題組(執筆:趙晉平)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